文 | 温棠
编辑 | 黄靖芳
12月10日,台湾东部发生规模6.7级地震。一瞬间,PTT登陆不上,几分钟后,“八卦版”被地震文洗版:“绿爆”是指看板同时在线人数在3~6万人之间。随着人气的上涨,还有类似“黄爆”和“紫爆”——“紫爆”为最高等级。与此同时,还有人发跟地震没关系的求爱文,通常被称为“趁乱告白”:某种程度上,PTT是台湾社会的一个缩影。政治大学社会系学者黄厚铭曾写道:“乡民们是主流社会中的非主流,也是非主流社会中的主流。”
乡民,论坛用户这么称呼自己。2011年运营方推出“PTT乡民认同卡”时,各地的乡民们热烈抢购,形成乡民历史上“万人响应,万人到场”事件。由此可见,“乡民”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集体认同感。
但PTT到底是什么?
入版画面用一个个彩色方格画成、简陋的黑白界面、不友善且使用热键的操作界面、只能用纯文字发帖、仍旧采用古早的Telnet BBS技术……这个创建于1995年的电子布告栏“批踢踢实业坊”(简称批踢踢)目前却是台湾最重要且仍无可取代的社交媒体。
BBS即网络论坛,流行于八九十年代网络兴起之初。PTT起初是一个以学术交流为目的的校园论坛,1995年由台湾大学的学生自行创立。而各大校园也都有自己的BBS,类似于大陆1995年创立的“水木清华BBS”。
后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迭,各种社交媒体如Facebook、无名小站、MSN等社交媒体兴起,各个校园BBS纷纷倒闭,但唯有PTT一枝独秀、逆流而上。除了原本台湾大学的用户外,PTT也开放给一般用户使用,并使之成为全台湾最大的论坛——总注册人数超过150万人,高峰时段超过15万名用户同时上线。
PTT至今已有25岁,对于飞速发展的网络世界来说,这种“早已退流行”的BBS仍旧活跃于台湾社会,可以说是“时代的奇迹”了。对于台湾社会来说,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?又形成了一种怎样的特殊文化?
很多90年代出生的受访者表示,他们大概都是从高中或刚升入大学时就开始使用,目的是为了获取资讯——无论是兴趣爱好,还是时事新闻。出生于1992年的黄凯翔觉得,它的“即时性”甚至可以比拟直播,差别只在于一个是影像一个是纯文字。黄凯翔常常关注PTT的体育版和游戏版,每当有赛事的时候,网友就会在版上“直播”、分析或预测赛事,而且版上会显示同时在线人数,这时候就有如同好在一起共襄盛举。1993年出生的赵銘俊在刚升入大学时注册了账号,那时候很多系办的通知都会发在PTT上。赵銘俊学的是新闻专业,但他几乎不从各大媒体的网页获取资讯。“我会在上面看新闻,热门新闻都会被转载,我会好奇大家都在关注什么。地震发生的时候,就会想去PTT看地震文,因为消息来得很快。”果然,在12月10日的地震中,我就深深体会到了这点。由于台湾各大媒体有自己的立场或敏感区,难免造成报道的“失真”,人们反而能在其上获取相对真实的资讯,例如被砍掉的照片或未被报道出来的细枝末节。在PTT上,贴文左边会显示被“推”的次数,“推”即“赞”,还有“嘘”表示“倒赞”,不推不嘘的则是用一个箭头表示,如果超过100个“推”就会显示为红色的“爆”。打开看板,贴文的排列顺序并非按照热议程度,而是按照贴文的时间排序,所以看到的贴文往往是最“即时”的,而“爆款”文章也是由乡民“手工”推起,用户可以自主选择观看内容,而非由演算法推动——这可能是它历久弥新的原因之一,手工、真实、即时。虽然Facebook(又称“脸书”)也有获取新闻资讯的功能,但“关注度”都无法与PTT比拟。此外,脸书多为真人账号,所以会有“同温层”的问题。赵銘俊希望通过它知道同温层以外的人都在想什么,“因为这里有台湾大部的人”。打开PTT的“热门看板”,第一名往往是“八卦版”,在版上发言叫“问卦”。此外还有“学术版(股票)”“西恰版(闲聊)”“LoL游戏版”“西斯版(Sex)”“表特版(Beauty)”“政黑版”“就可版(Joke)”等——由于版名只能是中文,所以取其谐音也成了特色文化之一。而网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入各个版面发帖、推文或潜水,在PTT上没有广告、没有演算法、没有审查机制(只有版主的人工管理),加上完全匿名,乡民想怎么聊就怎么聊,得以自由生长,成为一个原生态且多元的社交环境。 李绍伟也是出生于90年代初,算是PTT的“深度使用者”。“我就会不由自主地一直滑一直滑,遇到站内维修,我还会有‘PTT戒断反应’。”当可以登陆的那一刻,就会看到八卦版上很多人呼喊“新世界又回来了”。访谈的时候,他很骄傲地告诉我,他在PTT的登入次数为3935次。听上去并不多?PTT的登入次数一天内只计一次。也就是说,他使用PPT超过10年,从高中就开始使用到现在。我对此不以为意,立刻问了其他访谈者的登入次数,和他年纪相仿的大概都只在2500~3000左右。他告诉我,登入次数是看用户资深程度、以及是否为网军的一个重要指标。有时候在版上看到有乡民互呛,点进去看两个人的登入次数都不高,他便会嘴角上扬:“菜鸡互啄。”李绍伟分享给我一个“乡民百科”,这是由乡民共同编写的“百科全书”,记载了乡民文化、流行符号、基本用语、各类文化、PTT名人、PTT大事件等。例如,在“(2017)第三届批踢踢流行语大赏”中,根据投票,第一名为“低能卡”。“低能卡”其实在影射“Dcard”,Dcard有点类似PTT,是现在年轻一代大学生在使用的匿名社群网站。乡民认为Dcard的使用者“太幼稚看法太愚蠢”,且充斥着“幻想文”。此外,一些看字面意思能懂的流行梗还有“垃圾不分蓝绿”“少时不读书,长大当记者”“不能只有我看到”“森77”“啊不就好棒棒”“你根本没有女友”等。有一些则是只有乡民才能“会心一笑”的,如“千杯千杯再千杯”,即是劳工团体用来讽刺蔡英文的“谦卑谦卑再谦卑”。李绍伟很有自信地告诉我,虽然还未评选,但2020年最火的流行用语莫过于“举起人民的法锤”“卑鄙源之助”等出自于YouTuber“反正我很闲”的几句幽默名言,影片被转载于PTT后在乡民间爆红。PTT不仅是网络流行用语的发源地,也是台湾媒体获取新闻的素材场。在搜索引擎上输入“新闻”和“PTT”等关键词,就会出现类似这样的新闻:“又大又久!6.7地震全台有感PTT乡民吓坏:X超大!”“‘台湾最正女主播’PTT战翻天老司机点名她:当时每日必追。”当然,除了八卦和废文,也有许多深度好文,这些爆款文章后面会有长长的推文串,引得不少乡民在下面“神串留名”。当红作家大师兄(著有《你好,我是接体员》《比句点更悲伤》)也曾是“妈佛版(Marvel)”版名人,被出版社挖掘后成为知名作家。台湾当红作家大师兄。他从不以真面目示众,出去演讲都戴着口罩和帽子,打书照片则戴着各种各样的面具
大师兄出生于1987年,大二开始使用PTT,超过3000多天的登入次数也算是“深度用户”了,他第一次使用PTT看新闻资讯和有趣留言后的心得是:“啊,还有这种!”因为大师兄很宅,不太参加学校的活动,起初会在PTT上约人出来打牌。后来成为殡葬业从业者,从2018年开始在“妈佛版”上分享一些与殡葬业有关的故事,自称“过水流大师兄”,书写“接体员的大小事”,文章常常被“推爆”。虽然现在有自己的脸书专页,大师兄还是觉得PTT的网友“实在太有趣”,而且在上面,“可以解决生活上的大小事”。就连五月天的阿信和吴青峰等艺人也有PTT账号并和乡民互动。PTT很好玩,也很废。
有个幼稚的“传统”,在一则贴文底下,乡民会“盖楼”,前面的人会打“五楼吃屎”,下面恰巧是五楼的人就会很气;有时五楼自己也打“五楼吃屎”,以为骂到别人,结果自己“吃屎”,乡民就会很开心。
每条推文留言的字数有限,有些人留言时只能分段发出,这时候就会有其他人帮此人“接龙”,接着接着就变成“歪楼”,这也会成为PTT的经典“八卦”,而且很常是“黄段子”。
当有人想要找某个正妹时,就会请求乡民帮忙“神人”。“有办法帮我神到这个人吗?”
还有一种完全不能兑换现金的“P币”,乡民用它虚拟赌博,获取AV女优的照片等,也有人为了获得P币而推爆某个贴文,使之达到某种“打广告”的作用。
正是这种粗糙的形式和互动方式,让人很容易从中获得简单的快乐,甚至变成乡民的狂欢。而PTT上很多的“行话”“黑话”,让人觉得自己是共同体,且有凝聚力。此外,使PTT长青的重要因素,还包括它的怀旧感、它带来的集体记忆。
“初代”使用者的年龄大概已在45岁左右,年轻世代都使用Dcard或脸书,所以PTT的使用者年龄范围大概在25~40岁之间。于是,PPT的使用者会被称为“老人”,但这些老人其实也代表了台湾社会的“中坚力量”。
李绍伟认为:“PTT里的用词都很平易近人,所以一般人可以get到表面的意思。但是深度使用者,就会理解它当时出现的脉络。搞不好凝聚力就是从这里来的。”
黄凯翔表示:“台湾不大,PTT形成于网络初期,当时是属于年轻人的东西,90年代的大学生一定都会用,这是我们的集体记忆,所以历史地位特别。等出了社会以后,可以想象上面的人也是跟我一样的一群人。”
而且黄凯翔每天都会开着PTT,也坚持使用键盘操作,永远不变的黑白界面让人有一种怀旧的安全感。有时候看着版上的同时在线人数,“感觉很多人和我一起在线,有一种共存感”。
除了“集体”外,它也能为“个人”带来一份安静。许青友觉得,脸书需要加入社团才能看到某个主题,但加入后就会一直有东西跳出来,而且还有一堆广告。“但是在PTT,我可以安静地走到某个我想去的地方。”
因为深知PTT的“战略地位”,所以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时上面充斥了大量网军,“带风向”操弄政治议题。也许是“管不胜管”,2018年9月,PTT采用“一刀切”的方法,暂停受理新账号的申请。接着就有人从中看到商机,在网上卖起了账号,依据登入次数售价也不同。
有人觉得PTT在慢慢凋零,“用的人越来越少了”“已经不是原来那个PTT了”“网军太多”“没有以前好玩了”,乡民感叹着,但页面仍旧时时挂着,手机上的APP永远不会想要清除。
也许,PTT想要卸下“时代奇迹”的封号,仍需很长一阵子;也许,PTT的神话也从侧面拷问人们: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飞跃的技术吗?
(应采访者要求,文中人名皆为化名)
To define is to limit.